8  
 0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平湖市委员会
(   )
提    案
    案由: 以机制探索为切入点补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配置短板
领衔提案人 通讯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联系人)
 农工党      628518(汤建萍)
附议提案人 通讯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主办单位  教育局     
会办单位  发改局      行政服务中心      国土资源局      人力社保局      财政局      编委办      城投集团    
提案相关
情况
建议
承办单位
建议承办单位    

 

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教育事关孩子、家庭以及平湖未来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人口、户籍新政(“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以及新修订的《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等)的相继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以及教育现代化标准的提高、群众多元化需求的增长,我市教育资源特别是中心城区学前、小学段教育资源供给侧短板逐步显露。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补短板的工作要求,分别从加快教育发展的宏观角度和具体项目安排的微观角度作了专门研究部署;市政协积极关切,2014年市政协常委会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满意度”作为协商课题,2016年市政协主席会议又从“重视社区教文卫体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入手,专题调研、精准建言、积极协商,较好解决了“怎么发展、要建多少、注意什么”等问题,为今后几年教育发展、资源配置定好了调、起好了头。

但是,从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与建设管理的模式与机制上来看,规划执行、项目建设、办学模式、师资配置等方面还存在较多机制短板,无法保证有效匹配现阶段教育繁重的发展建设任务。

比如,规划布点“确而未定、衔而未接、无据可依”等问题。规划上“确”有学校,但实际建设时地块红线未划、土地性质未调、土地指标未定等现象较为普遍;部门之间衔接不畅,经常出现“评审无疑义、事后找规划”或“规划上面有安排、职能部门不知情”等情况;职能部门在规划学校布点上,对于“是否建、建哪里、谁先建”等问题,往往凭经验、看当前,布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长远性还不够。

项目建设“力量不足、专业不强、推进不快” 等问题。2012年至2016年度,教育系统计划开工建设各类新建、扩建工程22项(不含改造项目)。截至目前,仅完成13项,在建2项,未开工建设7项。根据已竣工项目审计反映,项目普遍存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建设周期普遍较长、投资概算超估算和缺项等问题。教育部门在项目管理上机制不畅、人手不足、专业不够,导致项目变更较多、推进缓慢的短板逐步显露,现有“学校项目学校建”的模式是否能够适应当前繁重建设任务,值得思考。

办学模式“供给单一、政策分散、主动不够”等问题。我市教育资源以公办为主,民办初中(稚川中学)、小学(叔同小学,不含民工子弟学校)各1所,幼儿园14所(大多数为普惠性质;非普惠性的仅有枫叶国际、长红国学、红黄蓝3家,招生比例仅占15%左右),除枫叶国际外普遍层次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与群众多元化需求有差距。在引入高端民办学校方面,激励政策长期以来没有系统梳理过,存在“政策条款有但要自己找,激励方向有但是没标准”的尴尬境地;引进学校的手段单一,多是靠守株待兔、等人上门,择优招引高端教育品牌来平办学主动性还不足。

师资配置“贫富不均、流动不畅、缺口不小”等问题。2013年起,我市在新教师招聘前实施缺编学校向超编学校选调教师政策,并采用指令性流动方式推动师资流动。但由于农村教师“待遇高于城区、任务压力低于城区”的现状,效果不是很明显。根据教育部门年报统计分析,2015学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生师比为10.5:1,其中:中心城区为13.6:1,其他镇街道为8.5:1,最低的黄姑中学只有6.6:1。同时,大量学校的新建扩建也导致师资缺口的进一步扩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四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讲究“统筹+精准”,强化规划布点的科学性

1.政府层面定调,抓统筹推进。鉴于幼儿出生后“三年入园六年入学”的一般规律,建议市政府层面应以三年为周期,采取多条线集体“把脉”、拍案定调的方式,统筹研究一次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布点。不仅要明确三年内根据辖区学龄人口预判应布点建设多少学校、哪些学校,更应进一步解决“确而未定”的问题,比如学校项目的地块规划红线、土地空间、土地指标、建设主体、开竣工时间等各类事项,形成相关部门的责任表和项目建设路线图、时间表。

2.部门层面定点,抓协调落地。要坚持发挥规划内审会、专家评审会、城规委专题会三级评审制度作用,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畅通沟通渠道,确保教育资源布点“规划能落地、空间有预留”。比如,建立变更预先沟通机制,对于变更可能造成单元控规人口密度明显变化的,预先告知相关部门提前研判,确保教育资源布点同步优化调整;建立规划联合审签制度,规划应由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联合审签后执行,并通报市政府相关分管领导。

3.教育层面定量,抓研判找缺。建议教育部门要建好相应的专家库或委托专业机构抓好形势研判工作,“每年一分析、三年一研判”,长期跟踪分析中心城区学龄人口与现有教育资源的匹配度,全面掌握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人口分布以及教育资源各区块分布中实际就学需求的刚性缺口与教育现代化标准的弹性缺口等情况,为开展教育资源的布点、调整以及整合工作提供第一手精准材料。

(二)讲究“效率+速度”,突出建设管理的专业性

1.构建一个管理体制。大建设需要大统筹。鉴于当前学校项目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政府应及时调整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变以往教育“单打独斗”的旧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大统筹”的建设管理格局。比如,可采用“2+X”的模式(即城投集团、行政服务中心+主管部门),以国控集团成立为契机,加速剥离城投集团融资等其他功能,重构教育投资公司划归城投集团管理,全面负责教育类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行政服务中心牵头项目前期审批,参照企业项目联审制度,对土地勘察、审图等环节建立绿色联审通道,尽量缩短项目前期。

2.打造两支专业铁军。按照“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配强前期审批、建设管理两支专业队伍。前期审批方面,由行政服务中心打造一支为政府投资项目服务的联审队伍。建设管理方面,城投集团负责整个项目建设,建议在教育投资公司设置前期部、项目部等机构,人员按照“学校抽调、部门选调、对外招聘”的方式,实行企业化、专业化管理;教育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参与项目前期学校布局、功能设计等环节以及对项目质量的评估。

3.建立三方会商机制。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建教育系统项目推进作战指挥部,每月召集城投、教育与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会商协调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部门层面无法解决的困难问题,由教育部门汇总后提交市中心工作会商督办例会。

(三)讲究“政策+模式”,突出项目投入的多元性

1.激励政策要“成册”。要抓紧梳理现有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散落在各类文件中的政策条款,化零为整、查漏补缺、汇编成册,系统整理并调整民办学校在土地保障、金融服务、税费减免、财政补助、人才待遇、自主办学、奖励回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明确监管制度,让想办学、愿办学的人一目了然、心理明白。

2.办学模式要“灵活”。要按照迎合需求的思路,以多元化的供给来满足多样需求,在学校办学方面要改变供给太单一的教育现状和保姆式思维,在以政府性、普惠性为主保供给的基础上,引导教育资源多元供给,尝试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各种模式办学,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多样化需求。

3.高端引进要“主动”。在鼓励并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方面,要改变以往守株待兔、等人上门的老做法,建议教育部门应参照招商引资工作,绘制民办教育资源“招商地图”,锁定沪杭高端优质教育集团,联合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主动上门对接。

(四)讲究“绩效+引导”,探索师资分配的统筹性

1.核编定岗高效配量。要在摸清全市师资分布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师生比或班额比重新核定每个学校编制分配量。同时,制定好师资分配方案,按照各学校师资需求做好“加减法”,对师资冗余学校重点做好师资分流,对师资紧张或新建学校,提前排好新教师招录和教师调配计划。

2.双管齐下绩效引导。要通过行政指令和绩效考核两种手段,引导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促进师资良性流动。行政指令方面,要按照教师调配计划,以考核倒逼的手段行政性推动冗余师资向缺口流动,对拒绝服从分配人员实行“一年待岗、三年解聘”的方式处理。绩效考核方面,学校奖励性绩效总量核定统筹考虑定编定岗数、平均工作量等因素,不单纯依据教职工实有数核拨,引导师资冗余学校加快教师流动的主动性。

3.灵活用人等效用工。探索打破身份的用人方式,采取“给钱给人不给编”方式,鼓励学前教育段采取编外用人的方式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同时,按照“同工同效同酬”原则,采取正向激励考核,保证工作成绩突出的编外教师待遇,稳定教学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