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0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平湖市委员会
(   )
提    案
    案由: 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推行绿色装配式建筑的建议
领衔提案人 通讯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联系人)
 曹桥街道委员小组      656536(戈浩强)
附议提案人 通讯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主办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会办单位  发改局      财政局      经信局    
提案相关
情况
建议
承办单位
建议承办单位  市府办、发改局、规划建设局、经信局  

 

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将推动建筑工业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因此,建议我市加大绿色建筑发展的支持,推进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抢占产业转型升级先机

传统建造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物、构筑物均采用全现浇建造模式,现浇建造模式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满足了我国近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程建设需求,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的建筑垃圾涌进城市造成环境污染。现浇方式建造的建筑物,各个施工工序都需要在现场进行施工,大量的模板、支架、钢筋、混凝土、木材等都要在现场加工安装完成;现场作业噪音大、施工中要排放大量废水、污水、粉尘以及施工过程产生大量废弃物等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同时极大地浪费资源,加大了城市交通压力,也造成了城市运行负担。

2.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质量收现场施工的工人素质、环境、管理等影响较大,施工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较难培养自己的施工队伍,施工作业长期依靠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农民工,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在全国各地已经造成许多工程质量事故。

3.施工安全事故频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由于现浇施工,现场工人较多,工人的素质及安全意识较差,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比如施工用电违规操作致使工人触电身亡,脚手架搭设不规范致使脚手架倒塌,高空坠落物伤人等。

4.对城市市民生活工作造成巨大影响。采用传统的现浇施工方式进行施工,对工程周围的市民造成严重的影响。工程施工不仅造成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还加大了交通压力。

5.建造工期较长。以现浇为主建造的工程庞大,需要一定时间的工期保证。由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现场完成,不确定性因素多,稍有疏忽便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很多工程项目由于内部管理不善或外部环境影响最终不能按照既定工期竣工,给投资者带来了投资收益的影响。因此,有些工程为了赶工期,牺牲工程质量。

6.劳动力资源日益短缺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由于目前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年青一代工人对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施工作业从业意愿减弱,现场一线工人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工人短缺。同时,工人工资待遇期望越来越高,对以需要大量的工人现浇为主的建筑方式成本不断加剧,影响建筑业健康发展。

绿色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绿色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的优点非常明显。

1.全面提升建筑物的综合质量和品质。采用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技术,部品构件大都转移到工厂生产,每个项目安装都由少数的固定的娴熟工人操作实施,实现装配化现场施工,实现了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佳的质量控制,基本消除了传统施工常见的渗漏、开裂、空鼓、房间尺寸偏差等质量通病,实现了主体结构精度偏差以毫米计算。

2.较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较大幅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工期。建筑工人由露天作业工厂制作为主的产业工人转变。一般按照传统方式建造同等规模的工程,平均需要劳动工人约240人左右,平均7天完成一层楼,而采用绿色装配式建筑方式只需要工人70人左右,平均5天一层楼(包括外装饰),并打破了传统建造方式受工程作业面和气候的影响。

3.节能降耗效果显著。通过标准化设计的优化,减少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材料、资源浪费;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依靠动态参数,实施定量、动态的施工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大大减少对煤炭、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减少废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达到高效、低耗和环保。

4.有利于环境保护文明施工。通过工厂化生产,减少现场施工作业带来的建筑垃圾、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弃置;通过装配化施工,减少噪音排放、现场扬尘、运输遗洒相对传统的施工方式,免除了传统建筑现场搭设脚手架等材料和费用,施工措施费减少50%以上,施工现场更文明。

5.降低建造成本,经济效益明显。大量利用流水线作业,对用工数量的要求显著降低。同时,提高建筑预制率,可使施工现场模板用量减少85%以上、脚手架用量减少50%以上,钢材节约2%,混凝土节约7%,抹灰人工费节约50%,节水40%以上,节电10%以上,耗材40%,管理费用节约50%,项目综合造价大约节省15%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明显。

6. 社会带动效应。不仅可直接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而且可以通过带动及产业关联,带来大批的就业机会。同时,带动当地的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地提升建筑工业化相关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水平与能力

、我市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1.绿色建筑领域有所突破。如我市的“永兴大厦”、“泛华国际大厦”新建项目运用绿色集成建筑体系建造,开创了我市利用新型建筑体系和绿色材料在楼宇建设领域应用的先河。

  2.传统建筑业仍占主导。传统建筑方式和建筑物拆卸方式产生大量能源消耗与扬尘,近期我市和全国多地地出现的“雾霾”天气也与之有密切关联。

3. 十三五期间,我市建筑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平湖市建筑业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和富民安民基础产业,有力地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4.行业规划初具雏形。目前,平湖市建筑业行业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计划共同建立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为平湖市培养和引进一系列相关的产业链单位,打造形成集研发、生产、应用和维护全覆盖的可持续性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基地。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用地约70亩,主要用于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生产;第二阶段用于装配式钢结构、海绵城市、综合管廊配套预制部品和混凝土路面材料等绿色水泥部品的研发和生产;第三阶段用于绿色涂料和再生混凝土材料等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二、三阶段总用地预计约105亩。产业化基地还将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与当地装配式建筑企业的联合研发中心,双方将共同推动装配式建筑配套技术开发;开展定期定向培训课程,加快培育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人才,加强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监理、检验检测、验收、物业管理等各类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岗位操作培训;研究制定适合平湖及周边装配式建筑市场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施工标准和指导手册;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实践基地,未来进一步形成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满足平湖市及周边地区对装配式建筑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

有关建议。

1. 面对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先机,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本着鼓励扶持企业抢占市场,建议市政府予以落实产业化基地。考虑到原材料和产品的便捷运输,以陆路、水路方便的地块为先。

2.进一步落实《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对平政发〔2013〕189号文件出台配套政策,加以细化。同时出台相关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或办法。

3.进一步健全完善系统的扶持激励政策。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对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及以上的建筑给予一次性财政资金奖励。二是研究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三是改进和完善金融机构对绿色建筑项目的金融服务;四是对使用绿色建筑的业主单位在土地出让、容积率或建筑面积奖励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文件要求和我市实际,建议明确公开出让的住商用地中采用工业化的绿色建筑的比例(建议为20%-30%)。原则上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保障房等政府性建设项目必须采用绿色建筑体系,单体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非政府性项目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给予3%-5%左右的建筑面积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