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0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平湖市委员会
(   )
提    案
    案由: 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领衔提案人 通讯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联系人)
 第一界别活动组      何小云 652088
附议提案人 通讯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主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     
会办单位
提案相关
情况
建议
承办单位
建议承办单位    

 

内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力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基础有成效、有特色,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生产仍占了大头,特色产业、融合产业、深加工产业相对规模较小。二是发展品质不够高。我市新型农业主体虽然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效益不高。营收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融合好的农业主体少之又少。三是配套设施较为薄弱。我市流转土地以基本农田为主,按规定不能建设仓库、晒场等配套设施,农村生产性用地又十分有限,制约了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农旅融合项目更是面临旅游接待、停车场地、公共厕所等必配设施落地难的制约。

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要政府有为,创新制度保障和政策机制,强化产业平台建设,又要有效市场,重视招商引资,优化要素配置,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议如下:

1、创新制度供给,打造最优发展环境。要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有效流转,农业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分置改革尚处于探索实践中,承包权益和经营权益在风险上高度相关,事关成千上万的农民家庭。因此在土地流转制度的设计上,既要设计好防火墙,防止由于经营业绩波动而引发的风险传导,又要形成稳定的制度保障,让经营主体吃上“放心丸”,大胆长期投资现代农业。建议土地流转中,积极推广村级组织统一土地流转和对外招商,鼓励建立镇级土地流转经营机构,以减少个别经营主体失信带来的风险。同时在约定流转费用上,建议与综合价格指数挂构,以减少不确定性。探索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的形式,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股权分红机制。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的同时,引进金融、保险机构,为土地流转经营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通过建立产权置换、收购等交易机制,让低效资源流动起来。要完善和稳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技术高、业态好、投入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优化农业项目准入和农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机制,充分考虑农业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效应。

2、突出产乡融合,打造最优产业平台。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是新型农业的先行区,乡村振兴的实验区,是培育发展新型农业主体的主阵地要以产乡融合的理念,优化完善园区规划,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要体现与沪一体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布局上要对接好上海市场,乡村旅游布点上要对接好上海客源;要体现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的相得益彰,既要积极谋划“四新”农业,又要留得住乡愁乡韵。要以乡村振兴样板区的定位,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配套,搭建新型农业创新创业平台,加强项目招引,打响平湖农开招牌。在着力推进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好、资源集聚高、科技示范强的农业示范园区,加快产业集聚。

3、强化项目招引,打造最优产业休系。培育发展新型农业主体,招引项目是重点,招商队伍是关键。要注重对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学习研究,寻找借鉴经验,如以无锡阳山田园东方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金山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模式。要着力培养一支爱农业、懂农业、懂政策的招商员队伍,可以从现有的招商员队伍、农业战线干部、村干部中物色一批农业项目招商干部,加强农业项目运行、农业项目政策处理、“四新”农业知识方面培训,提升农业招商能力。要绘制好农业项目“招商地图”,积极对接国内新型农业项目、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实施精准招商。要坚持“农”字本色,倡导“农业+”,农业接二连三,为特色农业“补链”、与文化旅游“接链”、跟商贸服务“强链”,不断丰富农业业态。

4、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最优保障机制。要优化资金配置,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加大政府投入,要重点向基础设施、农业园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同时要完善农业的投融资体系,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PPP项目等形式,撬动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要优化用地配置,发展新型农业,一定要舍得拿出一定的土地,保障新型农业项目落地,通过全域土地整治、农村“低小散”企业腾退等方式盘活的建设用地,优先扶持新型农业发展。要优化人才配置,发展新型农业,需要懂技术、懂经营、懂市场、懂电商的各类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要强化农民职业培训,通过设立培训机构、实训基地,搭建管理、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沟通科研院校专家渠道,形成常态化、多样化,专业化培训体系,同时,在招才引智工作上注重农业人才的引进,重点引进有志农业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院校毕业生,补强农业人才短板。